tcy8313459

书法 篆刻 高校学生教育

《立人兴文之弦歌绕梁》第十九篇


       文学院60年院庆时编印了《立人兴文》一书,此书分两部分,第一部分是院志,第二部分是校友回忆文章——《弦歌绕梁》,这部分文章一是从50年校庆文集《风从草原来》中选取的,一是从77级校友文集《永远的77级》中选取的,一是院庆前夕专门向校友征集的。



我在《育人导报》当编辑


李天宝


       1997年秋天,我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到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报到的时候,通辽市还只是一个县级市,是哲理木盟盟署所在地。从通辽火车站出来,顺和平路一路向北到霍林河大街左转,经过哲理木盟图书馆就到了学校的正门,如果没记错的话,当时打出租车好像才5块钱。

       也是那一年,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生处创办了一份校刊《育人导报》,思政科科长刘春老师任编辑部主任,刘春调到盟团委任副书记后,唐春玉老师任编辑部主任。报纸每期四开四版,其中第四版是文学版面。春玉老师的工作方式和办刊思想都比较开明,除了把握大方向、大原则外,其余事情,包括从组稿、排版到印刷,一切都交由学生处理。

       编辑、记者全部从学生中招聘。当时编辑部常务副主任是中文系97级文秘专业的王智勇,当时大部分的编辑都是中文系学生。我是第二学期才加入《育人导报》编辑部的,负责第三版的编辑和部分稿件的采写工作。

       记得采访过周双利先生。周双利先生当时刚刚退休,作为曾经的中文系主任、国务院特贴专家、北师大训诂学权威陆宗达大师的关门弟子,北师大研究生毕业后,来到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,一生致力于古代文学研究。在退休后不久又主编了三卷本《中国历代歌词通典》,皇皇巨著刚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。这是学校的大事,当然得采访。不过当时水平有限,未能深刻理解这一巨著的意义,最终采访稿写成了一般性的新闻通稿。值得一提的是,先生谦虚谨慎的处事态度,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,也因此影响了我后来的写作态度。八卦一下:给我们讲授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部分的于东新老师,正是周双利先生东床快婿也。

       说到编辑、排版、印刷,在我进入《育人导报》后,才第一次接触到并学会了用划版纸对报纸进行排版(当时还没有普及电子排版),也是因为学会了这个技能,后来利用业余时间打工,在《市场经营报》当编辑,这些事情就轻车熟路,甚至得心应手了。

       王智勇有一辆不知几手的26自行车,除了铃铛响,哪儿哪儿也跟着响,这辆车私车公用,是《育人导报》当时唯一的交通工具。经常性的画面:智勇骑车,我坐在后车架上,铃儿响叮当,一路呼啸,拉风带冒烟地从校园里狂奔而出,匆匆赶往哲理木报社印刷厂,回来的时候,我的怀中抱着一摞还冒着热气的新报纸。

       我14岁就在《辽宁青年》杂志发表过诗歌,那时正是“发表欲”膨胀的时候,没少利用职务之便,在报纸有限的版面上发表过在今天看来十分幼稚的诗歌作品,以及一些十分偏激但当时觉得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艺短评。样报一直保留了很久,但遗憾的是数次搬家,不知什么时候搞丢了,也可能在冬天被老婆当成废报纸点了火炉也未可知,这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遗憾之事。

       除了在报纸兼职打工外,因机缘巧合,结识了师兄杨文环老师,杨文环老师,笔名铁马,是1983年从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,著名作家,时任哲里木盟文联《天骄》文学杂志主编。我本人除了在《天骄》发表过一些作品外,还以学生兼职编辑的身份,在学校里专门组了一次稿件,后来《天骄》杂志以“大学生之页”栏目发表了一组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大学生作品。

       和杨文环老师合作过的另一件事,是给通辽电视台的一个人物访谈类栏目做主持人,记得采访过著名诗人王磊先生、日本遗孤乌兰女士。

       这些事其实都是我通过在《育人导报》学到的“本事”而延伸出来的机会。

       再后来,大概在大三第一学期快结束的时候,因为学业、实习等原因,我离开了《育人导报》。再后来,因为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、内蒙古蒙医学院和哲理木畜牧学院三校合并为内蒙古民族大学,而我也毕业离校了,就再没听到过《育人导报》的消息,也不知何时停办了。

       不过这一段经历,一直留在了我的记忆中,时不时会想起当年“指点江山、激扬文字”的年少轻狂。当然,这也是我大学生活的重要经历之一。

       另记:我于2000年大学毕业后,次年春天回校参加本科自学考试,还专程看望了唐春玉老师。此后,迫于生活、辗转奔波,渐渐与各位师长失去联系。在写作上也断断续续,不成体统。又是机缘巧合,前不久在内蒙古文学艺术评论家协会的微信群里,与唐春玉老师和于东新老师又重新取得联系,而春玉老师原来自2007年6月起已到文学院工作。



       李天宝,男,文学院97级中文专科班校友。现任职于内蒙古某能源投资企业,任行政总监。中国诗歌学会会员,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,作品散见《诗刊》《北京文学》《诗歌月刊》《散文诗》《青年作家》《草原》等刊物,著有诗集《中午时分的阳光》《一个人的月光》。



评论

热度(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