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cy8313459

书法 篆刻 高校学生教育

《立人兴文之弦歌绕梁》第十五篇


       文学院60年院庆时编印了《立人兴文》一书,此书分两部分,第一部分是院志,第二部分是校友回忆文章——《弦歌绕梁》,这部分文章一是从50年校庆文集《风从草原来》中选取的,一是从77级校友文集《永远的77级》中选取的,一是院庆前夕专门向校友征集的。


歌声飘过的岁月

         

乌 兰


       我对大学有许多期待,但一直没有包括歌唱。

       1990年9月10日,是我到民族师院报到的第三天。当天晚上,为了庆祝教师节,各个系在篮球场上举行即兴的大合唱活动,俗称拉歌。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多年龄相仿的人同时热烈地大声唱歌。我站在外围,悄悄地打量着按不同系分别席地而坐的一堆儿一堆儿的学生,他们举着旗子,随节奏向一个方向挥舞着双手,像被风吹过的麦苗。有的系还借来了大鼓,气势更大。他们唱的歌我都会,可是那声音就在我的嗓子里缩着,自始至终也没有发出过一丝。人们眼中一次平常不过的拉歌,就这样使歌唱突如其来地闯进了我的生活。

       大学逐渐向我展开了它不一样的一面又一面。大一上学期的十二月,为纪念12˙9运动,系里举行各班级的大合唱比赛。具体唱什么歌记得不太清楚了,好像有《黄河大合唱》,总体来说就是不成功,因为我们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排练,唱成什么样就叫唱得好。只是记得女生费尽心思借红毛衣,男生要穿黑西服。最最难为的是,要化妆,男生女生都化,女生帮男生化妆,问题是许多女生自己都没有经验,于是结果就通通都是粗粗的黑眉毛,红红的脸蛋,醒目耀眼的红唇。如同我们粗糙、仓促的演唱准备一样,这次的歌唱除去打击了一次我们本来不高的积极性,没有太深刻的印象。

       大一入学后,学校的大学生艺术团从新生里招新团员。怀着接近歌唱的小心思,我鼓足勇气报了名。从此后,接触到了一点有限的声乐知识。当时负责艺术团的姚政老师有四十多岁,到肩膀的长卷发向后梳,给我们讲乐理的时候时不时用手向后梳一下,特有范儿。姚政老师的声音特别有感染力,他魁梧的身材像大提琴的共鸣箱,声音在里面转一圈之后才从五官和头发丝里喷薄而出,气势浩荡。老师让我对着墙壁的某一点,把声音甩出去,我就是没甩成,就这样,我的声音始终还是缩在嗓子里,只有喜欢歌唱的小心思始终在雀跃着。

       在艺术团学习的那段时间,姚老师为我们排练过一次无伴奏合唱,曲目是王洛宾的《半个月亮爬上来》,分为三个声部。开始只是自己找准自己的声部,分别练,有些凌乱。当三个声部合在一起的时候,忽然之间,像从阴云密布的填空中闪出了一道道金光一样,歌声成了涅槃的火凤,忽然明亮和灿烂起来了,我感觉自己头脑中像寒冰破裂,瞬间春水涣涣,声音的美好打动了我。之后的许多年,每次听到蒙古族民歌中的多声部和声或侗族大歌,止不住回想在寒冷、窄小的排练教室里,那一段锦绣一般美好的声音。那里是一个源头,从此我认识了这样一种歌唱。去电视台录像的时候,姚老师为我们借了服装,那是长及脚踝的白色蕾丝的裙子,下摆是合体的鱼尾的样子,这是我第一次穿那样的裙子,看着镜子中不一样的自己,心里不止一次窃喜和怀疑。与歌唱有关的记忆,现在想来仍栩栩如生。

       大一下学期,为纪念建党七十周年。学校决定举行各个系之间的百人大合唱比赛,这是我大学时代见过的最声势浩大的歌唱比赛。为了取得好成绩,过了五一节之后不久就开始排练,校园里,整日能听到此起彼伏的歌声。晚饭后,水房里刷饭盆的,洗衣服的都哼哼着合唱的旋律。那年,大四的师兄师姐即将离校,依然认真参加了这次比赛的全过程。指挥是瘦瘦的李方,男声朗诵、领唱包黎明,他们当时都是大四。女声领唱高原、张红梅。歌唱的曲目是《长征组歌——四渡赤水出奇兵》《山丹丹花开红艳艳》《祖国颂》。排练有时在下午课后,有时在晚上饭后。中文系二楼西南角的大教室有时长风穿彻,有时沉闷湿热,那么多人集中在一起,加上老师、服务的同学,走廊里听热闹的同学,大教室里里外外一百几十号人每天熙熙攘攘,老师简短的高八度声音,同学们说笑嬉闹的声音不绝于耳。

       七月一日终于到了,我们的服装是白上衣、花裙子,男生是白衬衣、黑色裤子。只强调了颜色,没有要求样式。准备和候场的时候,看着颜色参差样式各异的服装,再看看大家脸上浓重的红色或黑色,我惴惴的不踏实,还暗暗觉得有些小滑稽。当我们按照排练时的要求顺次走到舞台上站好,大幕拉开了,灯光带着无数的热度落在我们的身上。看到台下是学校的领导以及各个系的老师学生,满满的座无虚席,我觉得自己立刻肃穆起来了。《长征组歌》中开始几句“横断山,路难行,天如火,水似银”的旋律、景物、色彩那么鲜明的再现脑海中,漫天风雪,湿滑阴冷感同身受,压抑的氛围就在我们的想象与声音中完整地呈现了。《山丹丹花开红艳艳》欢快热烈,《祖国颂》明媚阔达,都在这短短几分钟集中地体会到了。多声部的声音像层层叠叠的潮水,踏着节奏渐次展开,涤荡着,奔腾着。最后我们系得了第一名。

       要毕业了,大家的去向基本确定。可是,心里空空的不知所以。照毕业照的时候,卢盛欣反反复复的就唱一句歌词:“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啊……”。大家都穿着当时最正式的衣服,郑重其事地面对了这一次告别。只有卢盛欣的独句歌唱萦绕在心头,好像为这次远行伴奏。当时不知道,他唱出的其实是寥落与茫然。多年后再见到他,居然说,我就那时唱过几句,基本不唱歌。哈,能给我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,也算难得。

       不知不觉中,大学已经成为过往,但歌声一直停留在了我的生活中,寒暖起伏,始终如一。


       乌兰,文学院90级中文本科班校友。现为通辽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。中学高级教师。


评论

热度(1)